高人杰
这一反思十分可贵,也给人们以很大启示。
对于中国而言,在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作出了到2020年将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承诺。同时,芬兰有好几个行业都跟环保有关,包括那些能源、能耗强度高的密集型行业,以及注重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高效废物处理等。
在国外不少人士眼中,中国在绿色建筑开发上有着巨大的潜力,甚至有声音认为,中国将引领绿色建筑革命。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过去被忽视的环境成本现在也已显性化了,所以,相关企业不得不面对它。在上个月召开的两会中,低碳经济赫然成为了政协的一号提案,彰显了国家对低碳的重视。在北京出席LSE第五届亚洲论坛时,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就明确认为,中国在确定上述目标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该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可能的。国外经验:全社会参与尽管我国已对世界作出了庄重的承诺,也得到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好评,但仅就低碳之路而言,我国其实还是个新手。
他认为,现在政府除制订标准外,还应调整价格。另外一个与低碳有关的行业是再造业或循环业。在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次大旱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抗旱的长效机制,加快全国和省级抗旱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抓好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体系等重点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抗旱减灾的综合能力。
怎样完善抗旱长效机制周学文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今年发生在西南的这次特大干旱,是在短短不足半个月的时间由60年一遇上升到百年一遇,远远超出了已有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目前西南5省(区、市)水利工程蓄水比去年同期偏少近两成。与去年同期相比,目前北方麦区受旱的农田相比去年减少了50%。去秋以来,西南5省(区、市)江河来水偏少3—8成,云南省境内金沙江、南盘江、红河、澜沧江、伊洛瓦底江来水量创历史最少,有662条河流断流。
13日至14日,川西高原南部有分散性阵雨,降雨量一般不足5毫米。目前抗旱效果如何刘宁:面对严峻的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紧急加强对旱情的会商研判,及时启动了抗旱II级应急响应,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人饮安全。
11日至14日,广西北部有2—8毫米的降雨,部分地区有10—20毫米。确保了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其中利用水库供水解决了344万人,通过实施应急调水解决了210万人,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解决了94万人,通过拉水送水解决了506万人,通过人背畜驮、寻找新水源等其他措施解决了785万人。例如云南北高南低,最高与最低相差6663.6米,巨大的高差,与低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相结合,扩大了气候变幅,形成了包括北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气候带。这些地区由于冬季半年因受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部的干暖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干燥、风速大、蒸发量大,春季和夏初的水面蒸发量是同期降水量的10倍以上。
2月23日,广西西江梧州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及最小流量。目前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旱象,大家注意我的用词,是旱象,并不是发生了大面积的干旱。根据现在的气象预测和未来来水的情况,通常5月20日以后西南地区进入降雨期,但是不排除一些地区会提前发生降雨。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
因为旱灾引起的人饮安全问题75%出现在山区和半山区,这些地区5月20日以后才有可能发生有效降雨,因此水利部要求这些地方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案,要倒排用水计划,加强用水的管理,利用水库调水工程送水和拉水,还有深打井等措施,确保西南五省旱区的饮水安全。截至3月30日,西南5省(区、市)已累计投入抗旱劳力2526万人、启动机电井2.1万眼、泵站1.3万处、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次,抗旱用电7234万度、用油1.3万吨。
气候和地形成因此次西南五省发生干旱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大多为山区,喀斯特地貌。其实,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库和骨干水利工程很少。
水利部还提前下达了今年人饮解困和灌区改造工程计划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重点向重旱区倾斜,支持旱区抗旱减灾。而怒江州、迪庆州等亩均水资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云南、贵州两省共有690座水库、近1.5万座塘坝干涸,广西河池有21万个家用水柜、16万个地头水柜断水,抗旱水源十分紧缺。由于不同年份冬、夏季风进退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致使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时空分布产生差异,这是造成云南省干旱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杨贵名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预计未来10天,云南、川西高原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主要气象干旱区大部旱情将持续或发展。地形也是造成此次西南五省干旱灾害频发的另一主要因素。
云贵高原虽然水资源丰沛,但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许多人居住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考虑到近两年西南省份的雨季都是在5月下旬才到来,因此寄希望于雨季的丰沛降水来缓解、结束干旱状态恐怕还要等一个多月。
西南五省的耕地有3.44亿亩,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8%,用于种粮的耕地是2.6亿亩,只占全国的16%,因此这次旱灾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不大。降水量的变化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因素。
云南省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通过广辟水源,采取各种应急手段,共完成抗旱浇地2583万亩,最大限度减轻了旱灾损失,旱区社会稳定、秩序井然。
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本报记者最近专门走访了权威部门和专家。对此,西南五省区将作出全面规划,例如云南省将用3年时间投资270亿元,建设100个大型水利工程,同时建设一大批小型水源工程。吕娟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教授:西南地区这次出现特大干旱,原因有很多。西南旱区气候地理条件有相似性,现以云南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地形影响,垂直变化也十分突出,普遍是山区大,河谷坝区小,迎风坡大,背风坡小,随地形起伏呈交错重叠高低相间分布。云南省亩均水资量为5322立方米,其分布的特点为坝区地多水少,山区地少水多。
此外还常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从而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相信这些水利工程建好以后,再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受灾程度、老百姓饮水困难程度将会大大减轻。
未来一周,西南旱区仍然没有明显降水,特别是云南,只是在西北部与西藏、四川接壤的部分有降水。分布特点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人类活动影响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持续增加,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供水保证率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致使一些河流枯季断流、井泉干涸、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目前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425万人,是常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西南5省(区、市)因旱饮水困难人数为1939万人,占全国的80%。以贵州为例,全省中型水库仅34座,蓄水总量不到20亿立方米,加上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各地共新建设调水工程4307处,安排建设了2万多公里长的饮水管道,打了1.8万眼井,紧急购置了7615辆运水车,紧急调水6000多万立方米,保证人饮安全。
具体情况如下:11日至14日,贵州西部和南部降雨量有1—8毫米,其中东南部局部地区有10—20毫米。滇西高黎贡山西侧迎风面,多年平均年径流深高达3000毫米以上,而金沙江河谷的局部区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不足50毫米。
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今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由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致使水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悬殊。下一步,国家防总和水利部将继续加强对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加密会商研判,在全力确保旱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同时,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